什么是黃曲霉毒素?
黃曲霉毒素(AFT)是一類化學結構類似的化合物,均為二氫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。黃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黃曲霉 (aspergillus flavus)寄生曲霉 (a.parasiticus)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,在濕熱地區食品和飼料中出現黃曲霉毒素的機率最高。它們存在于土壤、動植物、各種堅果中,特別是容易污染花生、玉米、稻米、大豆、小麥等糧油產品,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、對人類健康危害極為突出的一類霉菌毒素。
黃曲霉毒素的特點是什么?
物化特性
在紫外線下黃曲霉毒素B1,B2發藍色熒光黃曲霉毒素G1,G2發綠色熒光.黃曲霉毒素的相對分子量為312-346.難溶于水易溶于油,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機溶劑,但不溶于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中。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較穩定,但在強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在pH9-10的強堿溶液中分解迅速.其純品為無色結晶,耐高溫黃曲霉毒素B1的分解溫度為268℃紫外線對低濃度黃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壞性。
毒性極強
對健康的危害黃曲霉毒素進入體內后,主要在肝細胞內質網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進行代謝。黃曲霉毒素沒有經過代謝活化是無致癌性的,因曲昔曲霍毒素袖稱為前致癌物。遠遠高于氰化物、砷化物和有機農藥的毒性,其中以B1毒性最大。當人攝入量大時,可發生急性中毒,出現急性肝炎、出血性壞死、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膽管增生。當微量持續攝入,可造成慢性中毒,生長障礙,引起纖維性病變,致使纖維組織增生。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,是目前已知最強致癌物之一。
分布特點
黃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,動植物各種堅果,特別是花生和核桃中。在大豆、稻谷、玉米、通心粉、調味品、牛奶、奶制品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經常發現黃曲霉毒素。一般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食品中黃曲霉毒素的檢出率比較高。在中國,產生黃曲霉毒素的產毒菌種主要為黃曲霉。1980年測定了從17個省糧食中分離的黃曲霉1660株,廣西地區的產毒黃曲霉最多檢出率為58%。總的分布情況為:華中、華南、華北產毒株多,產毒量也大;東北、西北地區較少。
關鍵詞: 什么是黃曲霉毒素 黃曲霉毒素的特點是什么 黃曲霉毒素的特點 黃曲霉毒素